十年亏损坚守,中国破局全钒液流电池“卡脖子”!全球最大储能电站背后的硬仗
新疆乌什荒漠上,700多个巨型集装箱组成的方阵静卧在戈壁之中。这些由大连企业制造的钒液流电池,构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储能电站,正将不稳定的风光电转化为电网的稳定动力——而支撑这一超级工程的核心材料,曾一片就卖到600美元。
文 / NE-SALON新能荟小编团
能源困局中的曙光
风电、光伏装机量连年攀升,中国清洁能源占比已突破40%。然而风光电的“看天吃饭”特性,让电网稳定性面临严峻挑战。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,2025年全国新能源消纳压力将达到1.2亿千瓦,相当于12座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。
“能源转型的痛点在于波动性,”大连融科董事长刘延辉调研发现,“我们笃定新能源必须靠大规模储能支撑。”全钒液流电池凭借25年超长寿命、绝对安全性(水系电解质不燃爆)和4-10小时灵活储能时长,成为破局关键。更关键的是,中国掌控着全球70%的钒资源,避免重蹈锂资源受制于人的覆辙。
600美元一片膜的突围战
2008年,当大连融科联合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启动产业化时,遭遇的是触目惊心的技术封锁。“离子交换膜600美元/平方米,一个5兆瓦项目光膜成本就要300万美元。”总工程师刘宗浩回忆。这块被称为电池“心脏”的材料,当时完全被美国垄断。
更艰难的是电极材料攻关。早期使用的6.35毫米进口碳布厚度不均,“我们甚至要用刮刀人工刮平。”副总经理王世宇说。在连工资都发不出的岁月里,研发物料却从未断供。历经十年磨砺:
● 膜材料实现100%国产替代,成本降至原先1/5
● 电极从6.35毫米减薄至2.5毫米,电堆材料用量减少65%
● 2025年中科院突破3微米超薄膜技术,电流密度提升至300mA/cm²
全产业链的自主攻坚战
走进大连融科生产基地,橙红色的钒电解液在管道中奔流。这里刚投产的全球最大电解液工厂,年产能达15万立方米,占全球供应量的80%。而在三年前,中国钒电解液还依赖进口。
“全产业链95%国产化是我们死磕出来的。”王世宇指着自动化产线说。这场攻坚覆盖三大维度:
1. 材料端:建成世界级钒原料加工基地,电解液成本占比从60%降至40%2. 装备端:昌图制造基地投资20.26亿元,打造2000MW年产能3. 标准端:主导制定50余项国内外标准,包括IEC国际标准
政府深度参与突围战。大连市工信局副局长徐国良透露:“通过专项通道,企业获得中央补助3392万元。”政企研协同创新模式,成为破解卡脖子的关键机制。
吉瓦时时代的中国方案
2025年盛夏,三峡集团200兆瓦/1吉瓦时储能电站进入最后调试。这个相当于100万块家用充电宝容量的超级工程,标志着钒电池正式迈入吉瓦时应用时代。
在新疆乌什实证基地,钒电池电站已实现:
● 单次充放电12小时深度储能
● 20年容量衰减率<5%
● 度电成本降至0.3元以下
更深远的影响正在显现。2022年,大连化物所液流电池技术反向输出比利时,首开中国储能技术进军发达国家先河。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,2025年全球液流电池市场将突破120亿美元,中国占据半壁江山。
新型电力系统的压舱石
从600美元一片的进口膜到完全自主的产业链,从实验室样品到吉瓦时级电站,中国钒液流电池的逆袭揭示了一条硬科技突破的典型路径:在亏损十余年间持续投入研发,死磕关键材料国产化;通过政产学研深度融合,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产业标准;依托资源战略优势,打造从钒矿到储能系统的完整生态。
结语:
随着全球首座吉瓦时级全钒液流电池电站并网,中国不仅突破了一项“卡脖子”技术,更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世界级命题中,给出了以长时安全储能为核心的中国方案。当更多橙红色电解液注入储能电站,这些“电力银行”正成为风光电消纳的稳定器,也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范本。来源:NE-SALON新能荟Z
原文标题 : 十年亏损坚守,中国破局全钒液流电池“卡脖子”!全球最大储能电站背后的硬仗
最新活动更多
-
7.30-8.1预约参观>> 2025WAIE-光伏储能应用大会暨展览会
-
7月31日免费预约>> OFweek 2025 具身机器人动力电池技术应用大会
-
7月31日免费参会>> OFweek 2025工商业光储招商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OFweek 2025(第十六届)太阳能光伏产业大会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2025锂电市场格局及未来研判蓝皮书
-
精彩回顾立即查看>> 前沿洞察·2025中国新型储能应用蓝皮书
发表评论
登录
手机
验证码
手机/邮箱/用户名
密码
立即登录即可访问所有OFweek服务
还不是会员?免费注册
忘记密码其他方式
请输入评论内容...
请输入评论/评论长度6~500个字
暂无评论
暂无评论